前言
尽管在申请交换的过程中经历了种种不顺,2023年2月2号,我终于从上海飞到了法国巴黎,这座欧洲最负盛名的城市之一。一个多月后的今天,我在公寓中开始落笔这篇文章,权当记录我初到法国的感想吧。
初体验之衣食住行
说实话,我至今还记得初来巴黎第一次吃饭的窘境:不知道法国肯德基的点餐流程、完全看不懂点菜机器上的法语、听不懂服务员的叫号….,所幸连蒙带猜加上国内银行卡也有芯片支付的功能,帮我跨过了这第一道槛。进入外国商场的第一感受是:为什么这么多人不戴口罩?为什么偌大的商场就我一个东亚面庞?为什么商场中央的台阶那么多人直接坐着玩手机吃饭不带挪屁股的?他们平时不上班工作吗?第一第二个疑问很快就得到了解决,第三个疑问至今没有人给我答复。我的猜想是也许他们是吃低保的人,不想在家里用暖气增加生活成本吧。回想国内的生活,我好像和社会的弱势群体交集的机会越来越少了,记得当时上中学总有个残疾人躺在一张装了轮子的板子上唱歌卖艺,还有个喜欢在建军路桥上疯狂磕头乞讨的小年轻,他们都去哪里了?我享受着国内秩序井然市貌靓丽的氛围时,谁在为此而付出代价?
过了几天在商场解决吃饭的日子后,我发现我还是习惯不了这里的快餐,首先很多三明治居然是冷的,其次东西太油腻,吃完之后不来点茶涮涮肚子受不了。于是我开始用外卖平台买菜,在小红书上自学烧菜攻略。截至目前学会了胡萝卜炖牛肉、西兰花炒鸡胸肉、番茄炒蛋这几样菜,虽然谈不上多么好吃,但起码能为我的中国胃提供些许慰藉吧。说到吃饭,又不得不提一些中外差别。餐饮属于正儿八经的服务业,众所周知,只要牵扯到人,中外成本可真是天壤之别。食物价格上一般是国内的4、5倍左右,而且在服务流程上又大有不同。这里没有微信美团点单之类的小程序,点单都得告诉服务员,这可苦了我这个法语A1还没学完的中国人,点菜只能盯着主菜看,关注那几个关键词:porc, boef, pullet,看到了就决定吃哪种肉,不管什么配菜啥的,因为我根本看不懂,而且手机很多时候也没法翻译。不过这一套下来我也基本习惯了,可能很多外人来看我是那种养尊处优的人,事实上我还真不是,我的底线是生理健康而不是什么口味、体验,一道菜吃了肠胃不出毛病,管它有多难吃我都能塞得下肚子。这一点我倒是有点遗传我父母,我记得在他们年轻的时候(我小时候),有些我觉得难吃的东西他们完全不在意,直接往嘴里送,或许这也有可能是年轻人的共性,亦或是当时作为底层中产的他们的无奈之举?这也的确是一个优点,因为作为一介平民,不可能拥有一个周围环境无时不刻满足你的条件,有些时候总得委屈自己。
住方面,一个月900欧,学生公寓在体验方面几乎没有什么毛病,除了贵。不过本来就只打算在这里呆几个月,人生地不熟,多花一点钱也无大碍。行方面,作为从小生活在一个高速发展国家的人,我对西方国家公共服务之流弊算是深有体会。票价撇开不谈,就说地铁运营和交通卡的问题,首先巴黎根据zone1-zone5阶段性收费,我没有意见,但是为什么大部分交通卡的使用只局限于zone1-2的进出站呢?且随用随付的liberte卡必须绑定银行卡,为何不直接设置为可充值卡?这样就省去decouverte卡了。以及巴黎RER似乎和Metro在运营方面似乎有脱节之处,具体情形按下不表了,因为我也没彻底弄清楚,实在太复杂。我觉得这可能既有各大公司商业利益上的考量,也有巴黎市基础设施逐渐老化,而政府又无法做到重新统筹之故。不得不感叹,虽然内心里觉得民主国家的协商和制衡是优良的社会运行原则,但是这也确实造成了有些问题久拖不决的结果,人在潜意识里就喜欢短平快,我相信一张卡解决所有问题对绝大多数人有极大的诱惑力,包括我。火车方面,虽然和中国高铁在速度上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二等座的综合体验我觉得是优于中国的,原因还是在于人,具体描述在接下来的文章展开吧。
衣食住行短暂的算是写了一篇流水账,深感中文写作能力之倒退。我本就不是那种特别善于抒发感情的人,一旦写记叙文,这一特点暴露无遗。再加上上学时期没打好多少语文基础,就只好凑合着看看吧,毕竟开始动笔就意味着有进步的可能性了,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