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intus

个人站

人的一生中,最光辉的一天并非是功成名就那天,而是从悲叹与绝望中产生对人生的挑战,以勇敢迈向意志的那天。


意大利之旅

目录

前言

2023年4月23日下午,我从巴黎飞抵了永恒之城——罗马,正式开启了我的意大利之旅。从初中接触到世界历史开始,我就一直期待着能前往这座城市游玩,现如今,我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实现了这个早已生根发芽的梦想。我不打算把这篇文章写成一篇流水账,然而不知我的文字功底可否撑得起这一打算?哎….

第一站:罗马

飞机沿意大利的地中海岸飞行,俯瞰乡村景色,与法国相比又是另外一番风味。不禁再次感叹西方乡村之闲适与安逸,回想起中国农村之萧瑟灰暗,心中属实五味杂陈。

乘坐列奥纳多快线到达Termini车站后,当场被意大利稀烂的基础设施上了一课。不幸中的万幸,一位意大利人眼见我无法买票的窘境后自掏腰包帮我垫付18欧买了三天通票。感谢这位意大利大哥,使得罗马这座城市给我的第一印象远超期望。我经常在华语社交媒体看到吐槽意大利人的内容,这件事再次打碎了单一信源给我带来的刻板印象,联想到来法之前在小红书看到的各种吐槽巴黎的帖子,深深感受到任何人任何地方都需要自己亲自体验接触之后方可下结论,万不可轻信网上鱼龙混杂之辈的发言。掏出身上所有的14欧现金给他后,他二话不说就走了,让我深感此地民风淳朴的一面。

罗马历史中,君士坦丁大帝名列我最佩服的帝王之一,初中时就在维基百科上看到他在Capitoline博物馆的巨型石像,现如今来到此地怎能不一览其风采?该博物馆由教宗设立,名列世界最古老的博物馆之一,光看其外表并无惊艳之处,此后的游览中我发现此是为意大利与法国公共建筑最大的区别之一。由于没看清位置,我绕了一大圈之后才看到了那座石制头像,留影后那股子激动之情突然就没有那么强烈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真的发现自己越来越难感受到儿时那种特别纯粹的快乐,这可是我十几年来耳熟能详的文物,在旁人面前,我能吹那么久君士坦丁大帝的功绩,怎么现在看到石像后心情反而有点波澜不惊了?要是我高中时就能来到此地多好……

第二天自然是特雷维喷泉、St. Ignatius Church、万神殿等等知名景点,看到万神殿门头上那熟悉的一行拉丁语,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我居然就站在这座2000多年的建筑面前,这座我中学时期的精神家园前,内心的激动无以言表。哪怕是一周之后坐在巴黎家中写下这些文字,我仍然控制不住的起鸡皮疙瘩,确实,对于古典历史的爱好者而言,这心情就好像基督徒进入耶路撒冷圣墓、穆斯林到达麦加克尔白一样。原谅我这粗糙的描述吧,这种感觉并不是单纯的喜悦,而是喜悦掺着一丝满足以及自我实现的冲动。

逐渐习惯了罗马的节奏后,心境又起了一番变化。初到此地时,感悟停留在第一层,一切的一切都围绕外在环境展开,比如哪个文物刺激我想到了哪一段历史知识,哪一个意大利人礼貌或者是粗鲁的行为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不一而足。第三天是一个转折点,在梵蒂冈的路上经过了西班牙广场,停留在《罗马假日》中著名的台阶前,我开始专注于我自己的视觉,台阶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和鲜花已经融为了景色的一体,但归根究底他们都是我眼中的一部分,我开始关注自己的感觉而非外在环境的刺激。在继续前往圣天使城堡的路上,三个意大利人在路边演奏流行音乐,吸引许多路人驻足观看,我也不例外。伴随着他们的演奏,我的精力再次聚焦在自己身上,一个人骑着电动滑板车穿行在熙熙攘攘的罗马小巷,石板的岁数都超过不少王朝,各色游客或交谈或微笑,米黄色的街边建筑簇拥在两侧,这是我自己的生活,我享受的是生活本身,这种享受不依托于罗马这座城市,不依托于任何我如数家珍的那些文物,也不依托在欧洲游玩给我带来的满足感。活着,我来,我见到,这才是我应该开心的原因,在那一刻,我第一次体验到欣慰。平心而论,在巴黎和罗马的日子,想通了数个哲学问题,也参悟出一点点人生的意义,这种感觉是国内的生活无法带来的。

梵蒂冈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小插曲。在梵蒂冈博物馆游览时偶遇伯利克里的头像,对,就是教科书里用的那张照片的出处。当时大厅里的人基本没人注意到它,要么在忙着看画要么急匆匆的往前赶。民主政治的象征性人物就这么无人问津,令人唏嘘。

第二站:米兰

米兰是迄今为止我最喜欢的大城市。为什么这么说:1.交通与城建规划合理,地铁线不多不少,且站名较为容易辨认,景点也较为集中,便于游玩。2.城市环境治理良好,不像巴黎一样臭气熏天,也没有多少流浪汉在街头行乞。3.人文既结合了大城市的距离感,又不失意大利人的热情,这一点在吃饭用餐时尤为明显。

米兰大教堂断断续续兴建了600年才完成。这似乎有点难以理解,一个建筑建这么久才能完成,为什么?游览后才发现这真的是一点都不奇怪,以Duomo内部与顶层建筑结构之繁复,非得花费巨大物力人力不可。

这座城市也和基督教有脱不开的联系,君士坦丁大帝与李锡尼在此颁布米兰敕令,彻底终结罗马帝国对基督教的迫害政策。St.Ambrosio逼迫制造塞萨洛尼基大屠杀的狄奥多西大帝忏悔,让我对这位主教特别高看一眼。当时的欧洲并不是中世纪的欧洲,他不能像格里高利七世一样煽动亨利四世的后院造反,逼迫其在冲突中让步,面对统一罗马帝国没多久的皇帝,他能站出来让狄奥多西承认错误,实属有胆之人。

总结

这次的意大利之旅既让我亲自领略到了古典时代的风采,也让我对南欧国家的人有个初步的认识(偏消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愿躬行之。